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24年11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职教科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高水平的职教科研,就很难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聚焦国家需要、产业需要、事业需求,组织“大团队”协作攻关,加强职业教育研究的系统性、前瞻性,切实发挥职教科研的“存史”“资政”“预警”“导引”作用,对职业教育高质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教育、科技、人才基于历史和现实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功能协同,使职业院校从技能传授场所转变为综合性平台,助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培养多元化高端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表现在工业革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作用,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手段随时代变化;政策逻辑是党和国家对教育、
摘 要 科教融汇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教融汇之“科”蕴含有科学思维、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及方法三重逻辑。科教融汇微观指向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观致力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宏观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进,展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价值导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科教融汇的行动方略是:
摘 要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广泛就业与个体职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中国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目标。技能型社会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等特征。技能型社会以要素协同、资源集成、机制优化和价值引领为核心内涵,形成技能型社会的支撑力、聚合力、推动力和引导力。在具体实施中,建设技能型社会应推动要素关联协同、优化资源精准配置、强化机
摘 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离不开政策指向、建设原则和制度体系的保驾护航。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指向应聚焦于提升技能形成效率、实现技能形成的社会公平、动员全社会的技能形成资源,以发挥政府治理技能市场投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营造技能形成生态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应遵循政府宏观调控、建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营造终身技能学习环境等原则,建设包括技能预测制度、技能形成制度、技能使用制度和技
摘 要 声誉制度视域下,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生成的“愿景性”企业声誉,由政策导引传递、制度执行支配、政治关联维系,其特征是易于产生、相对稳定,但效用有待提高,对企业发展具有“双刃剑”式的影响。产教融合型企业声誉在培植、确立、维持及发展中出现企业追名逐利、有名无实、为名所累等多重困境。企业通过“承接”“推广”及“创设”的行动逻辑获取产教融合型企业声誉,但仍需要通过明确主体权责、完善制度体
摘 要 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其本质是价值、目标、利益、文化、情感的统一和同化。从存在论来看,共同体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从发生学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自诞生便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产教共同体的存在论阐释不能缺失和被遮蔽。当前职业教育产教共同体建设面临着冲突本质的遮蔽、价值旨归的游移,以及存在危机与现代悖论等理论困境。为此,亟须在价值共识、治理理念、治理机制和治理文化上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模
摘 要 如何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下滑的生存危机,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议题。采用深度访谈与类属分析方法,对10名初中毕业生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初中毕业生难以理性选择中职学校的关键原因不在于他们对中职学校没有利益需求或个人偏好,而在于他们所获得的中职学校相关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准确。在理性相对缺位的情况下,初中毕业生信任社会普遍存在的“职普选择文化”,主动放弃或避免选择中职学校。因此,亟须提
摘 要 老年人再就业教育是促进老龄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对30名老年人再就业教育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需求—适配—落差—提升”的老年人再就业教育适应性推演模型。依据模型可知,老年人再就业的核心特征与内生需求是逻辑起点,当前工作实践中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岗位职责为内容、以师徒带教和自主学习为形式、以工作支持为辅助的样态固然体现适需匹配,但是仍存在参与主体类型偏少、
摘 要 农村老年教育是赋能老有所为的基本途径,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赋予了老有所为新的内涵,老有所为表示在社会帮助下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达到最佳效果。但我国农村老年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包括老年人学习意识缺乏,学习满意度较差;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情感关怀意识弱等。究其原因,在于农村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地方政府不够
摘 要 工程教育在德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8世纪至20世纪,德国工程教育发展经历了初建培养机构、兴建培养机构、明晰培养机构的演进过程。21世纪后,德国工程教育在传统进程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建立多向维度的工程培养机制、关注民生与公共福祉等。组织制度、科学研究、行业协会与“实干家”精神等方面是德国工程教育得以获得不断创新、积蓄力量的动因。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