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岸坡稳定性的评价及崩岸风险的预警,能提高防汛部门决策部署的能力,提升防汛抢险精度,做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搜集荆江河段岸线现状、岸坡地质条件、护岸工程情况等基础资料,在分析河道水沙条件、近岸河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岸坡稳定性评估方法对2022年荆江165.6 km长的典型险工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结合2023年实地查勘资料,对2022年度荆江典型险工段岸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功能区管理工作成效,推动水功能区与水环境控制单元区划体系和管控手段的有机融合,通过研究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四川省水功能区划体系现状,梳理总结了水功能区存在的4点问题,并对水功能区划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5点建议:① 坚持接续与创新谋划,构建基于“三水统筹”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体系;② 强化系统与精准管控,形成“水陆统筹、以水定岸”的水环境协同治理路径;③ 兼顾现状与发展
摘要:长江流域小微水体众多,承纳流域大量点面源污染负荷,水质恶化影响流域水环境情势,有碍新阶段流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以长江大保护工程治理的一小微水体为例,通过污染特征调查及污染溯源分析,探寻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整治工程薄弱节点。结果表明:该水体治理后部分区段NH3-N浓度仍未达标;经保守离子与氢氧同位素示踪溯源,发现NH3-N不达标与区段初雨调蓄池箱涵封堵不彻底、污水泵站管理粗放等密切相关,由此提出水环
摘要:基于长江下游一沿江企业扩建优化项目,采用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和评估不同水文条件下(枯水期和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COD、氨氮、总磷)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企业扩排后,污染因子扩散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排口上下游近岸水域;枯水期的最大扩散距离为2 300 m,丰水期为350 m,均符合所在水功能区的水质管理要求;污染因子的影响距离与浓度增量之间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丰
摘要:长江流域靖江河段近年来总磷指标在考核值附近波动,水质存在偶发性降类风险。基于CJK3D-WEM建立了水动力-水质模型,旨在模拟和评估不同情况下的总磷扩散效果,制定合理的总减污措施。结果表明:不同流量下国考断面的总磷浓度最大值与流量呈正比关系,总磷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中潮、大潮期。九圩港汇入对国考断面平均总磷浓度增量贡献最大,可达到30.7%。在减污措施中,关闭九圩港闸的方案效果较明显,需要在丰
摘要:通过分析丹江口水库洪水期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流量、水温、电导率和浊度等水文及物理指标的相关性,探索洪水过程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影响程度和机制。结果表明:洪水显著影响了水库水质,尤其在承接汉江方向来水的汉库远端区域;不同污染物对洪水的响应程度不同,氨氮和总磷显示出较大的波动,而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波动则相对较小;主要污染物与水文及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显
摘要: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库泥沙淤积,造成有效库容减小,防洪能力下降,影响通航安全;污染物附着在淤积物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环境;同时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造成下游砂石供需矛盾剧增。水库清淤及淤积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收集长江流域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丹江口水库的监测资料,对长江流域3个大型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适用清淤方案和淤积物资源化利用途径。结果表明:大排沙量集中在汛期
摘要:城市河道的规划与建设不仅要考虑传统的防洪要求,更要考虑道路轨道规划、地下管网建设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在施工阶段还要顾及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百姓居住环境、施工环境治理等动态因素。以锦江生态带河道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工程设计角度出发,采用动态规划理论,针对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的3阶段各关键要素进行动态研判和分析,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最优解配置,在力求满足工程实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
摘要:海上光伏项目的发展可推动海上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化、规模化开发。在潮汐、波浪、海水、海流、腐蚀、台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研究海上光伏项目对海洋环境污染以及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分析了海上光伏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产污过程,并从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污染因子源强估算方面分析了工程各阶段环境污染影响,同时开展了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主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
摘要:为探讨长江流域土壤湿度及径流变化对降水过程的潜在影响,采用数值模式WRFV4.4.2,对2020年6月26~29日长江流域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修改土壤湿度和径流,开展了一系列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试验能够较准确地模拟此次降水过程;敏感性试验表明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26日岷江南部的降水量显著增加,且土壤湿度越高,降水正异常越强,影响范围越广。其主要物理机制在于,土壤湿度
摘要:流域降雨的时空分布是影响洪水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聚类算法是分析提取样本数据典型类型的最常用方法。为定量描述流域的典型降雨时空分布,以雅砻江流域内两河口以上、两河口到杨房沟区间、杨房沟到锦屏区间3个不同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谱聚类和K-Means这3种经典聚类算法分别对各个子流域的站点降雨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采用Davies-Bouldin指数对聚类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
摘要:气象要素对三峡库首区水资源的影响甚大,为理清主要气象要素变化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利用秭归国家基准气候站1958~2020年近60 a的气象资料,近10 a水资源监测资料,兴山、宜昌站1960~2020年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数据对比分析、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团体标准(T/CMSA 0003-2017)方法、比值法,重点分析了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气
摘要:宜昌市受复杂地形影响,强对流天气频发,是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高发区。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23年6月11日宜昌市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物理量场、中小尺度特征及其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为冷强迫背景下的混合型强对流,高空冷平流叠加低层暖区,大气不稳定度增强。②前期水汽条件一般,不利于出现大范围暴雨,但傍晚东南气流显著增强,造成宜昌市东部暴雨,其原因是江汉平
摘要:鄱阳湖湖盆内存在雨量站分布不均、密度较低的问题,而X波段测雨雷达系统在解决遥测站少、面雨量计算代表性不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基于鄱阳湖湖盆区周边34个地面雨量站观测资料,选取鄱阳湖2024年4~6月6场强降水过程,评估了X波段测雨雷达降水量估计产品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测雨雷达与地面雨量站在累计降雨量方面的相关性较好,相关性系数为0.870 2。同时,短时(1,3,6 h)降雨时段下比对
摘要:为甄选出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气象驱动因子,基于云南省17个蒸发站37 a的水面蒸发资料,运用SPSS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气压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气象驱动因子为相对湿度、气温、风速,其程度系数分别为0.713,0.574,0.376,可解释水面蒸发86.9%的变化情况。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云南省水面蒸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用于估算无资
摘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以腾冲灌区为研究对象,对现状年和规划水平年灌区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进行分析,计算了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结果表明:现状年P=80%,95%保证率下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分别为1.27,1.47,水资源处于轻度短缺及高度短缺状态;2035年P=80%保证率下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为1.0,需水量与供水量基本持平;2035年
摘要:以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空摄影、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剖面测量等手段,进一步研究电站坝址区及库区地质灾害类型、数量、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孕灾地质条件、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害性及风险,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结果表明:①工程坝址区、库区近40 km的河段
摘要:流纹质凝灰熔岩缓倾角软弱结构面是双港口拱坝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也是影响拱坝坝肩抗滑稳定的关键因素。以双港口拱坝为例,分析流纹质凝灰熔岩软弱结构面的物质组成、形成原因、发育特征等特性内容,提出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的关键地质参数。结果表明:该缓倾角软弱结构面发育在侏罗系上统鹅湖岭组(J3e)流纹质凝灰熔岩地层,平硐揭露高程为左坝肩290 m,右坝肩308 m和328 m,以岩屑夹泥型为主,为原生火成
摘要:为探明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近坝区域两岸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情况,首先基于Sentinel-1数据,采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白鹤滩坝址—葫芦口段(即近坝区域)的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然后结合光学影像对该区域地灾隐患进行综合识别,最后通过野外踏勘进行调查验证,并根据识别结果选取3处典型变形体进行了详细的形变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InSAR监测结果与地面GNSS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达0.91,地质灾害
摘要:为了准确获取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地表形变时空分布情况,研究采用InSAR技术获取了红塔区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并验证了InSAR技术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得的地表形变结果具有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与形变趋势,相比于PS-InSAR技术,SBAS-InSAR能够获得更多的地面沉降信息。②红塔区主城区地表形变以沉降为主,北部
摘要:由于三峡库区地势高陡、植被茂密,传统人工调查难以识别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以2023年10月7日龚家坊危岩崩塌为例,现场采集崩塌前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过滤植被生成地面点云数据,建立了点云对比的高程差分模型,从而识别出危岩崩塌空间位置及变形量。结果表明:该高程差分模型可以清晰识别危岩崩塌空间位置及变形量,通过与光学三维影像、崩塌前后数字高程模型(DEM)对比,验证了高程差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成
摘要:为了适应抽水蓄能工程地形高差大、通视通行条件差、测量周期短、精度要求高等要求,对当前工程测量技术在抽水蓄能工程测量过程中呈现的部分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展望。研究推荐采用如下方案:①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现行国家坐标系统作为勘测设计阶段地形测量的平面坐标基准;②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作为二等高程控制测量的作业方法之一;③保证激光LiDAR点云可靠性的几种测量措
摘要:渗漏隐患在水库坝体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渗漏通道隐藏在坝体内部,其具体位置难以确定。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近年来在大坝渗漏隐患探测、水库安全鉴定等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四川盆地宝石桥水库为例,详细分析和探讨了高密度电法在水库渗漏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宝石桥水库大坝存在一定程度的渗漏问题,其中主坝的渗漏位置主要分布在水库大坝的均质土层区域,二副坝
摘要:大连金州湾机场采用海中离岸人工岛结构,在抛石成岛过程中,形成的淤泥包软土层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上部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为了探明抛石层下淤泥包的连续性分布特征,为软基处理设计提供数据支撑,采用超高密度电法技术,沿抛石层地表布设测线,通过反演得到地层电阻率剖面,给出了抛石层连续分布的厚度值,并分析了厚度误差及其来源。结果表明:超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能够定性反映人工岛“上石下泥”的地层结构;直填区探测
王小毛 孔凡辉 黄红飞 王维浩 摘要:旭龙水电站是“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第一个核准的大型水电站项目。为应对工程建设面临的地震烈度高、坝区边坡高、环保要求高和拱坝温控难度大、发电流量变幅大、移民工作难度大等特点难点,针对枢纽布置、拱坝防震抗震、地下洞室群稳定、水轮机稳定运行、环水保设计以及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研究及设计成果开展了论述。经过长达18 a的研
摘要:旭龙水电站特高拱坝坝高213 m,坝址地震烈度高,两岸地形与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拱坝设计工作难度大。为此,采用多种数值分析与模型试验等方法,对拱坝建基面选择、体形及拱端优化、拱冠梁等坝体体形设计、坝体抗震性能分析、泄洪孔口结构影响、坝体强度与坝肩稳定安全评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坝体应力、拱坝-坝基整体承载力、坝肩抗滑稳定经一系列优化设计及坝基处理加固后均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境内。石台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优美,电站建设绿色环保要求高;下水库大坝下游为彭溪村,枢纽布置需充分考虑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结合石台抽水蓄能电站特点,基于“绿色环保、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进行电站枢纽布置,主要从上、下水库坝址坝型坝线选择、泄水建筑物布置、输水系统立面布置、地下厂房开发方式,以及下游河道治理等方面开展研究。经过精心设计,石台抽水蓄
摘要: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面板堆石坝设计存在料源强度差异较大、坝基覆盖层利用、坝前回填料影响等设计难题。通过全面详细的坝料试验及覆盖层原位试验,并类比同类工程,确定了坝体可利用料、坝体结构、各分区料源,以及坝基覆盖层处理方案和坝前回填高程;针对初拟的大坝设计参数,开展了大坝三维有限元静动力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面板的变形和应力基本上都在正常可控范围内,周边缝和垂
摘要:小南海水电站为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共布置14台单机容量为145 MW的轴流转桨式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 030 MW。首先对小南海水电站厂房总体布置原则及进厂交通、运维管理等进行了总体阐述,随后通过三维有限元及水工模型试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引水渠侧向引水方式的水流流速、流态及泥沙淤积等问题。此外针对低水头、大流量条件下电站厂房的排沙设计布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厂房的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涉及的关键技
摘要:尚义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所在东洋河,年平均输沙量约223.3万t,若不设拦、排沙措施,电站运行约12 a后上、下水库将被淤满,河水中较粗的泥沙颗粒将严重磨损水轮机。为有效减少洪水入库泥沙量和过机泥沙对机组的磨损,在下水库设置拦沙坝并在坝上游右岸设置泄洪排沙洞,拦沙坝下游为蓄能专用库,蓄能专用库采用“补清排浑”的运行方式。遇低于30 a一遇标准洪水时通过泄洪排沙洞敞泄;遇超30 a一遇洪水时通过
摘要:为了及时完善流域层面高程控制网,为治水管水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根据现有水文测站和已建基岩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测绘、交通等行业高等级水准点实际情况,在苏沪、浙沪边界区域建设廊下基岩标、商榻基岩标,增加流域层面高等级引据点。介绍了基岩标钻孔结构、标体结构设计和施工工序,并从钻孔垂直度控制、新鲜基岩面判断、管材安装控制、标体保护、标体稳定性确定等方面阐述了基岩标建设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措施。经过3
摘要:传统的排水管网建模方法主要依赖于手工绘图,效率低下且易出错,已无法满足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在效率和精度等方面的高要求。通过整合Revit的建筑信息建模功能和Dynamo的灵活编程能力,构建了从构件库建立、数据库建立、程序编制到参数化建模的技术流程,实现了设计、建模到关键信息录入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宜昌市两网项目东山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所提供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既准确又
摘要:察尔汗盐湖地区广泛分布着低承载力、高压缩性的饱和盐渍软土,对地基处理工艺提出了严苛要求。在分析盐渍土溶陷性、盐胀性、腐蚀性等指标的基础上,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碎石排水桩加强夯(DPD强夯)、组合排水系统加强夯(DCD强夯)工艺的设计参数、试验结果进行了梳理。现场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表明:DPD强夯法、DCD强夯法以及DPD与预支管桩联合使用等工艺稳定可靠,经济实用。相关经验可供类似地区地基处理借
摘要:断层破碎带围岩地质松散,岩体稳定性差,容易导致隧道掘进机(TBM)发生卡机事故,而且处理TBM卡机故障难度较大,不仅使掘进效率降低,还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首先通过多案例调研,总结了一般卡机类型及原因机理,然后结合新疆某水利工程Ⅷ标隧洞工程地质情况,提出了针对断层破碎带引起的卡机事故处置措施:先利用超前地质预报勘察地质情况,再采用锚杆、超前管棚和固结灌浆等措施加固已有支护段。现场实践表明
摘要:随着地下结构的埋置深度和规模不断增大,获取可靠的百米级深层软土物理力学特性参数十分必要,但目前针对深层软土的原位测试方法较为缺乏。从现有通用性土体测试技术适用性及测试原理分析入手,充分考虑百米级深层软土工程特性、工程应用场景、测试技术瓶颈等因素,提出对贯入式触探技术方法及预钻式旁压技术方法进行测试技术创新和仪器设备研制的新思路和突破口,分别可用于获取百米级深层软土竖向和横向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水下DCM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参数、土体性质对DCM桩体强度的影响程度,分离出影响DCM桩体强度的主要因素,初步筛选了影响DCM桩体强度的16个因素;利用单分形维数表征级配参数,塑性指数代替液限和塑限,含水率和天然密度代表土的三相指标,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并利用降维后的变量集构建了施工工艺参数、土体性质参数与桩体强度之间的随机森林代理模型,最后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DCM
摘要:尚义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受断层、裂隙切割及裂隙面多覆绿泥石膜影响,开挖后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施工期安全问题突出。为确保施工安全,地下厂房支护以系统喷锚支护为主、锚索支护为辅;顶拱开挖采取导洞先行、先中后边、前后错距、跟进支护等措施;边墙开挖采取平面上多工序、竖向多层次的立体施工方案;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揭露的地质条件,通过采取及时更换关键施工设备、优化设计参数、加强工序衔接等措施,大型地
摘要:为了对比跌流式和旋流式不同进口体型竖井泄洪洞的水力特性,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建立了三维数学模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跌流式竖井泄洪洞水力特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旋流式竖井泄洪洞的水力特性,对两种不同进口体型进行了系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跌流式竖井泄洪洞经环形堰后主流居中落入消力井内,为典型的脱壁流动,竖井壁面压力在零压附近;环流竖井泄洪洞水流在环形堰面与竖井壁面形成螺旋式的贴壁流
摘要:针对国内某些引调水工程中管道输水距离长、内压高及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定性分析了水介质O2溶解量、CO2溶解量及固体颗粒含量等多个因子对钢管腐蚀的作用机理,并基于灰色关联法,通过腐蚀因子样本的无量纲化及关联系数求解,建立了长距离高压输水管道的腐蚀因子影响程度分析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对腐蚀影响程度最高的因子是水压、流速及颗粒含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距离高压输水管道的防腐技术方案,即加强
摘要:鱼类游泳能力包括趋流特性和克流能力,是决定鱼类能否成功洄游的关键指标,对仿生态鱼道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鱼类生态学试验,测定主要过鱼种类(长鳍吻鮈、长薄鳅、鲢鱼、草鱼、南方大口鲶、岩原鲤、中华倒刺鲃、瓦氏黄颡、圆口铜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速、持续游泳时间和突进游速等指标;基于试验结果,提出过鱼孔流速、过鱼孔尺寸、休息池、进口流速等设计参数
摘要:为探究粗粒土蠕变过程中颗粒级配演化规律,开展了粗粒土蠕变的离散单元法分析。基于应力腐蚀理论建立了粗粒土双轴蠕变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粗粒土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标定了细观模型参数;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粗粒土蠕变数值试验,分析了颗粒破碎的模式及其演化规律、级配曲线及其分维值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应力腐蚀理论,采用离散元研究粗粒土在蠕变过程中的级配演化规律是可行的;粗粒土在蠕变过程中,颗粒破碎
摘要:岩体被结构面切割后具有非均质、各向异性等特性,岩体力学参数是其内在表现。工程建设中,岩体力学参数由现场试验和经验公式获得,但在非洲水电工程中,现场试验往往难以开展,而国内的经验公式又难以获得各方认可,因此如何通过经验公式获得可信的岩体力学参数是工程的难点和重点之一。Hoek-Brown强度准则较为充分地考虑了岩体结构、强度和扰动性等因素,其能反映岩体的破坏特征,利用Hoek-Brown准则估
摘要:含高硅铝钙矿物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可部分替代水泥,节约工程成本,减少碳排放。借助酸碱中和试验确定赤泥、磷石膏可综合利用配比,然后将其与水泥复合用于粉砂土固化。通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了三者在土中的最佳掺比,分析了凝胶掺量、水灰比、龄期对复合固化土强度发展的影响,对比评价了复合固化粉砂土力学性能,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其可靠性。结果表明:水泥、赤泥和磷石膏最佳掺比为16∶7∶1,赤泥磷石膏的掺入可节约
摘要:升船机平衡链导向轮成本昂贵,数量巨多,更换经济成本高,且对其维护时需要船厢进行配合,会影响升船机正常通航运行。以三峡升船机平衡链导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导向轮旋转卡阻原因,对平衡链局部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和ADAMS动力学仿真。由仿真得到了导向轮与导向装置的接触力参数,继而提出了3种导向轮旋转卡阻解决方案,分别是在隔环上安装螺纹圆柱销、减小导向轮厚度以及导向轮更换青铜轴套。将后两种方案用于现场改
摘要:采用规范推荐的割线模量法计算的搅拌桩复合地基堤坝沉降偏小,而传统承载力比值法计算的沉降偏大,因此需改进沉降计算方法。首先,基于搅拌桩固化土压缩模量、抗压强度的实测结果,给出了搅拌桩固化土压缩模量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式,分析了压缩试验测的压缩模量远小于割线模量的原因,并结合堤坝下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特点,提出了压缩模量法;然后,基于搅拌桩承载力与其压缩模量的比值基本等于桩间软土承载力与其压缩模量比值
摘要:压力-变形曲线是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中求解岩体变形参数的基础,若将因技术问题导致压力-变形曲线产生的异常考虑到结果中,难免会导致求解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与真实值存在偏差。为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更准确地得到岩体的变形参数,对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中压力-变形曲线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采用湖南省泗洲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和梅山灌区工程的岩体变形试验中得到的压力-变形曲
摘要:目前对GS土体硬化剂的研究以室内试验为主,对施工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较少。通过施工现场超深三轴搅拌桩非原位试验,对比了水泥与GS土体硬化剂的应用效果,分别从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无侧限抗压强度、成桩质量3个方面进行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施工参数相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硬化剂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变化趋势相似,但GS固化土成桩后的水平位移回落要高于水泥土;成桩初期GS固化土强度增长速率大于水泥土,且GS
摘要: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充填材料充填矿山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碱渣(SR)和水泥窑灰(CKD)为复合碱激发剂、矿粉(GGBS)为火山灰质材料研制SCG全固废固化剂(简称SCG固化剂),分别以煤矸石(CG)和炉渣(BA)为充填骨料制备全固废流态化充填材料,通过坍落度、扩展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充填材料的施工性、强度等充填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最优SCG固化剂的SR∶CKD
摘要:基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强震作用下河床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开展动力响应分析,总结大坝和防渗体动力响应规律,分别对坝基刚性混凝土防渗墙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方案的受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正常蓄水时,校核地震作用下坝体动力反应由覆盖层底部至坝顶逐渐增大,顺河向、竖向和坝轴向加速度极值分别为10.41,7.46 m/s2和10.38 m/s2,震后坝顶竖向沉陷极值为23.70 cm
摘要:为解决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泄洪建筑物规模及泄洪方式的工程设计问题,考虑下游河道防洪行洪能力的限制,提出泄洪建筑物方案比选确定、发电流量与洪水过程滑动叠加调洪的双层嵌套模型,合理确定下水库泄洪建筑物泄洪规模、洪水水位及洪水调节方式。结果表明:下水库泄洪建筑物组合形式为左岸竖井泄洪洞(表孔)+洞内放水管(底孔)联合泄流以及放水管进口安装高程234 m的方案经济性较好,通过滑动叠加计算的设计、校
摘要: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组成的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水文化以“水”为线索,串起汉江文化、水利工程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是南水北调水文化乃至中华水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标识性内容。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为主题,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梳理出中线水源区水文化的演进脉络,并总结提炼出中线水源水文化的核心特点:传承了汉江流域水文化的核心文化因子,具有历史传承性、多元融
摘要:为有效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据财政部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水利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内部控制团队和部门不够专业、信息系统使用范围窄和使用程度浅、执行与计划有偏差、内部监督浮于表面等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加强信息系统使用、细化预算指标、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内部控
摘要:面对长江大保护相关工程项目在复杂环境下的高时效性和高分辨率监管需求,提出了一种多源遥感数据影像时空融合技术,旨在突破单一数据源在时效性和分辨率上的局限。基于FSDAF模型,对GF-6影像(2 m分辨率)与哨兵2号影像(15 m分辨率)进行时空融合,有效整合高空间分辨率与宽覆盖、高频次观测优势,构建了一套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时序影像集。在长江大保护EPC项目典型工程——东山水质净化厂建设应用中,
摘要:长江大保护实施过程中各类水务市政厂站工程具有建设范围广、建设内容繁杂、参建单位和涉及专业众多、项目设计与实施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了提升设计质量并在施工阶段加强项目过程管控,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BIM技术。以湖北省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项目的大公桥调蓄池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BIM技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应用情况。该项目BIM应用的主要特点有:开展了Autodesk Revit
摘要: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深入应用,众多不同领域和专业的数据在设计过程中被引入,导致BIM数据格式多样、数据结构复杂以及互操作性差等问题,各专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异常困难。利用工业基础类(IFC)标准将不同格式和专业的BIM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各种格式的BIM数据统一转换为IFC格式,通过解析IFC文件,设计出高效的数据融合算法,消除IFC文件中的冗余数据,并检测不同数
摘要:为规范BIM数据格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工业基础类(IFC)标准。然而,污水处理厂站为特殊工程项目,传统IFC标准难以满足其功能需求描述。提出了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站的IFC扩展方案,解决了IFC标准在架构领域实体信息不足的问题。通过实体扩展和自定义属性集,详细定义污水处理厂站的需求,派生出专业设备和设施实体,并利用现有IFC关系类定义了设备、设施与空间结构实体之间的关系。此扩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