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格局下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更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要求。目前,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有待完善,育人主体和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工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建立。要将哈肯的协同理论广义应用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就应
[摘 要]本科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构建,旨在倡导导师不仅为学生提供大学适应性教育,还应以学业导师身份,为学生安排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及时给予反馈,依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训练其自我发展和批判反思能力。然而,在实践中构建有效的导学关系仍存在认识有偏差、缺乏有效抓手、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聚焦双边需求的导学关系构建,提出利用信息化、数智化的手段增强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学相长的可持续性,以科研问题为导向,以
[摘 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组从课程改革目标、改革方向出发,阐述了闽南科技学院半导体照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平台、依托平台等建设情况,论述了课程改革的方法与特色,提出了梳理课程知识体系、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培养交叉学科意识等有机结合的课程建设方法。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和经验,为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半导体照明技术
[摘 要]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文章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路径,包括优化信息化与智慧化的硬件设施,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素养,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制度和流程,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模式,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化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质量文化建设是持续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内生动力,也是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针对当前国内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少抓手、上热下冷、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等问题,文章以海洋行业特色高校大连海洋大学为例,从精神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四个维度,阐释根植大学特色土壤、自下而上构建质量文化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具有推广价值的地方行业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模式。 [关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在文化传播领域,西方国家依然拥有绝对的话语优势。留学生课堂作为对外传播第一线,急需一种有效方式正面阐发中国声音,使各国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解读,但目前该领域传播手段单一、内容表层化,缺少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多数院校的学历留学生(非中文专业)国情类课程仅有中国概况课一门,且存在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效果难达预期等问题。
[摘 要]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海南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热带景观,是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文章以海南岛西线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路线和实习内容,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相关专业在海南岛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G642.0
[摘 要]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途径三个方面分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对策包括三方面:以基础为核心的模块化项目设计,丰富教学内容的高阶性设计;应用知识图谱打通知识点壁垒,转变枯燥教学为融合建模;以实践案例丰富多学科领域应用内涵,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数字信号处理课
[摘 要]基于新工科建设,为符合“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文章针对工业通信课程现有的教学问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一体两翼三驱动四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目标与关键成果工作法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教学改革举措提高该课程的“两性一度”。从学生评价可以看出,以上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金课”
[摘 要]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迈进,这将进一步促进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应用,同时必将加剧光伏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文章旨在探讨“双碳”目标背景下太阳能电池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课程内容及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课堂授课质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满足培养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才的需
[摘 要]针对传统电路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不足,文章对电路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实验课程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可将精准教学融入电路原理实验课程中,采用“分段+分组+分块”的精准教学模式,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分析数据能力,探索多维度、多元化的精准评价,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支持,为学生实现“因材施教”。实践表明,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教学模式充分
[摘 要]结合火箭军工程大学开展的“两课”(课程+课堂)建设重点课程项目,教学团队根据地下结构的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针对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优化设计及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两课”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探讨,可为相关地下结构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结构教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新工科视域下的WEB程序设计课程面临着新挑战与改革需求。文章分析了当前基于项目驱动的WEB程序设计课程的不足,提出了新工科视域下WEB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应关注前沿技术,引入跨学科知识,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充分结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WEB程序设计课程;项目驱动;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文章基于信息生态相关理论,对线下、线上、混合式三种教学模式与各自相关信息要素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了阐述;利用印象评价方法,以某理工类高校各专业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比了各专业在基于教学目标划分的知识、能力、素养生态位上的共性与区别;从宏观上分析了三种教学信息生态系统在功能、资源、时空维度的特点。实践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比于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具有突出优势
[摘 要]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传统“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为中心”的讲授法在该课程教学中面临困境,环境法课程教学从授课内容到教学方式均须革新。PBL教学法为环境法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等显著特征契合了环境法的领域法学科本质,在环境法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于实现提高学生环境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智能技能等环境法课程的应然培养目标具有明显优势,亦顺应了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依托数字媒体和信息网络的新型技术改变了传统艺术和设计的制作、储存与传播方式。视觉传达设计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拥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与更加丰富的创作工具,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教育的创新方法和策略,从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方式入手,研究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优势,并在已有的教学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体育教学出发,通过对高校体教融合的内涵进行研究,明确大学体育的价值定位,探讨推进大学体育“一校一品”建设的方式方法,找到“一校一品”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体教融合;大学体育;“一校一品”;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9-0078-06 “一校一品”是指学校在教学
[摘 要]课题组以地方高校留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式分析网络教学环境下跨文化因素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的跨文化接触和跨文化敏感度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跨文化敏感度对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接触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应注重有意义的网络资源类学习环境的建设,积极融入跨文化敏感度培养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的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国家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优秀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浸润与滋养。当前课程思政仍存在思政元素碎片化、教学体系不完整、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文章聚焦机械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通过多个角度评价课程思政成效,以达到机械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
[摘 要]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为高校带来了新的教育难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网络圈层以其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多碎片化和自组织化的特征,在高校与大学生间构建了一道信息围墙,缩小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辐射面,削弱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构成了挑战。为应对这一现实问题,高校需积极采取解圈、融圈、督圈、塑圈策略,不断更新话语体系,创新教育理
[摘 要]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是引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的新途径。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理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提出课程思政“四融入”,实现课程思政从显性到隐性的转化,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Python程序设计;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文章依托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选取“大运河文化”这一思政元素作为核心主题,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调整及考核评价方式的优化等各个环节,力求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9-0102-05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
[摘 要]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题、研究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以及全局意识。在财务管理领域,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现阶段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课程特性,从思政教学目标设定、思政内容融入、教学模式创新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改革探索,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促进专业知识与
[摘 要]文章基于OBE理念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结合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按照“目标导向+有效实施+成效评价(持续改进)”的逻辑路径,首先明确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其次提出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构建思路,最后针对德育目标的抽象性、价值观塑造的长期性与评价工作的具象性、即时性之间的矛盾,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评价维度与评价要点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而且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高校应积极挖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实现大学思政教育“旧路径”中的“新突破”。应结合大学思政教育的问题与现实,抓住特色和亮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共识和强化国家认同。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学
[摘 要]地方高等师范学校做好红色文化传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举措、确保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顺应育人改革的发展趋势、培养合格师资的内在需要。地方高等师范学校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内容抽象化、传播方式灌输化、传播渠道单一化和传播关系疏离化等问题。高校需要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溯源研学、利用新兴技术和打造红色校园,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力、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
[摘 要]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代背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更好推动我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人才,已逐渐成为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文章选取东南大学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该校在推进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做法,探讨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试点创新区、第二课堂价值引领等有效路径,提出了进
[摘 要]自动化类专业人才的系统思维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把系统思维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中值得思考。文章将本科核心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思维进行融通,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分别增加了数字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并以典型而复杂的数字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为例开展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观和系统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摘 要]文章以职业本科智能建造工程专业为例,基于“课证融通”理念,对智能建造工程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融“证”入“课”,以“课”为主,其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材与实验实训配套开发和评价方法改革,促进学生一专多能,为以后就业以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阐述了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