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简介] 张树华,社会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政治学研究》杂志主编。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在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劳动者联合、实现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多重意义。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经济增量和改革引领效应,由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从国内走向国外,使其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转向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跨国企业和经济全球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全球推广,将
[内容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就价值追求维度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政治保障维度而言,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两个巩固”;就基本方略维度而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发展目标维度而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就人类文明维度而言,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发展和对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筑牢中华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这是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两个结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统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和根脉;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型话语表达样态;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体自觉。“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当
[内容提要]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命题,但“两个结合”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两个结合”的逻辑与方法在毛泽东那里早有体现。毛泽东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先行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两个结合”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阐释了基本内涵;在“第一个结合”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双向互化;在“第二个结合”上,开辟了马克思主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工作既是工作方法也是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工作的这一性质源于历史上毛泽东对践行实事求是的探索:为了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提出开展“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推动调查研究从工作方法转变为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号召全党在延安整风中开展“调查会”,推动调查研究成为推动全党思想统一的重要抓手;为了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提出群众路线的认
[内容提要] 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当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总体富裕程度不高且财富拥有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且收入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且农民收入总体较低、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
[内容提要] 数字赋能网络空间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网络空间善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有效途径。新兴数字技术的赋能为网络空间文化治理过程中党的领导力强化、政府主导力增强、网民新诉求满足以及网络空间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与网络空间非营利文化类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功效的发挥提供了有效保障。新时代,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的结构性力量凸显、文化治理独具适应特性、数字技术掌控程度加深等方面的进步为数字赋能网络空间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规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与现象、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有机统一,阐明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所向,开辟了新的文明范式。中国式现代化阐述了中华文明何以需要、何以能够以及如何实现现代转型的逻辑关系,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 1世纪重焕生机与活力,塑造了社会主义文明
[内容提要] 在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的部分重要文本中,马克思集中以理论形式讨论了国家问题,他对国家观的逻辑建构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要突破。回顾这一历史性辩证过程可以看到,马克思从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论断进行颠倒,转向了把国家置于阶级统治社会结构之中的形式批判。大相径庭的写作风格暗示着作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域的移位,这一“跟随着黑格尔来反思黑格尔”的过程蕴含了马
[内容提要] 数量分析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和工具。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数量分析进行了合理的批判,实现了经济数量分析从古典经济范式向现代经济分析范式的转变。从对马克思经济范畴的数量分析解读,得出马克思经济数量分析是关于量和质有机融合的数量分析,以此达到经济学研究人和物、数理和制度的理解。马克思经济数量分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启示作用,对此,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都阐述了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但在具体内容上二者存在诸多差异:就考察视角来说,《大纲》立足于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论》立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文本的分析方式来说,《大纲》采用“三明治”模型,而《资本论》则运用了以英国为范例的历史分析;就方法论来说,《大纲》重逻辑,《资本论》重历史;就对资本的历史评价来说,《大纲》偏重其文明的一面,而《资本论》则
[内容提要]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使用数字技术,有助于焕发思政课教学生命力,提升思政课育人精准性,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与数字化算法逻辑产生的矛盾,要求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遵循育人优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践路径上,从队伍建设
[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六个必须坚持”构成这一崭新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充分彰显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因此,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维度,新世界观方法论反映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
[内容提要]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域中,从实践主体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主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必要存在方式,从人学的视角来考察和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现实的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人的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终归宿,对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坚定政治方向、坚守使命担当、传承精神品质和站稳人民立场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任务,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挑战的迫切需求,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凝聚教育主体合力、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搭建多元教育载体等方面着
[内容提要] 班团集体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高校依托班团集体开展思政工作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班团集体建设围绕将集体主义精神内化为人格品质、将服务奉献精神外化为责任意识的教育目标,立足于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结合与统一的教育本质,以期实现学生个体素质社会化和社会要求个体化有机统一的功能,对于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是一种将育人与育己有机统一的育人模式。进入新时代,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正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当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总结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经验,以期为新时代发挥好“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立德树人功能提供参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