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 赵如兰教授(Rulan Chao Pian,1922—2013)是哈佛大学著名的音乐学家和汉学家,她对中国音乐、戏曲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术著作与教材、音乐教育与推广、跨文化交流、音响记录与保存等。其中她的著作《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获得了“美国音乐学协会”最高荣誉的“奥托·金克尔蒂奖”(1968年),对宋代音乐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英双语版《宋代音乐资料及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4)04-0003-0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4.04.001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之前的音乐作品,迄今所知,仅尚存两份:一份是七弦琴谱《幽兰》,唐代抄本,为六世纪一个名为丘明的人所传;另一份是四弦琵琶谱,由25首组成,抄写于公元93
摘 要:本文为荣鸿曾教授为其恩师赵如兰教授的经典之作《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的中英双语版译本所作的序言。作者介绍了赵如兰教授严谨、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研究风格,其中国音乐研究在北美的汉学界和音乐学界的筚路蓝缕之功,以及赵教授为我国海峡两岸暨香港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学者与海外的学术交流所起到的重要纽带作用。最后,文中特别讲述了赵如兰与陈应时两位教授之间的学术友谊,肯定了陈教授高足于韵菲博士将《宋代音乐
摘 要:该文写于21世纪初赵如兰教授《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一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再版之际,并作为序文刊于书中。文章立足于全球化的学术视野,对赵著既区别于中国传统及当代学术研究,又挑战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概念与译谱方法,这一独特研究风格及学术贡献,予以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作者以赵著为个案,说明每一篇音乐学研究的成果都有其背后的条件和考虑,其受容亦有作者所不能控制的时代因素,倡导开放性地解读
摘 要:本文讲述了作者策划与完成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的代表作《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一书的中文译本出版的工作历程。该著曾获得哈佛大学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与美国音乐学学会的最高荣誉“奥托·金克尔蒂奖”。该著首次为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建立了英语术语体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将于2024年11月推出该书的中文译本《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中英双语版),旨在推动中西音乐学术交流,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
专栏导语 音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音乐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音乐的创作、传播和接受。音乐社会学的作用包括文化理解、社会变迁、身份认同与社区建立、社会问题的反映与批判、文化传播、教育与社会化,以及经济作用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等等方面。总体而言,音乐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音乐在社会
摘 要:音乐社会学研究,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现实和研究者对社会音乐现实的观察而开展的。当代音乐社会学研究也同样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音乐结构和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研究者对当代社会音乐的审视和判断;从千丝万缕的音乐社会关系和社会音乐进程的逻辑规律中推进音乐社会学研究的新思考。新质生产力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音乐和新兴剧场的涌现,无疑会极大地冲击传统音乐的生存形态。音乐作为一种社
摘 要:以现代西方语境中的“Musicology”研究范式及其与社会学方法的关系为参照,对20世纪汉语语境中“西方音乐史”的范式史进行梳理,并对当下这一学科的社会科学化发展趋势加以评析。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社会学;西方音乐史;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作品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4)04-0023
摘 要:社会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及社会团体活动特殊规律的研究。社会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是从社会哲学演化而来的一门现代学科。将社会哲学纳入音乐社会学研究视域,首先是一种回归,即将人类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及社会团体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社会学微观层面的社会行为或人际互动的具体事实相结合;其次,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
摘 要:音乐社会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运用他学科综合的理论和视角揭示音乐与社会关系。首先梳理 “音乐←→社会”双向视角的音乐社会学研究成果,整合多学科研究结论揭示音乐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新时代社会变革和转型中音乐社会学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互动参与;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阿多诺“真理美学”的逻辑形态向社会理论的过渡,关注时代背景、社会价值和立意取向以及聚焦社会道德、人文情怀指向的哲思观念和言乐姿态,具备真理性气质。艺术哲学、意象美学的异文化视角可观照真理性置入的问题并考察其观念旨趣、意识延伸、学理渗融状态,得出定格本真、理性透镜、审美价值重估、理性结构立场、感性祛魅状态、艺术审美立极和爱智意象、边界意象、关系美学意象、思维交响意象、取舍意象、伦理意象等认识
摘 要: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界的质性研究,探索在同一个本土艺术界中,来自不同专业分工的艺术家如何理解由于全球化过程所导致的不同审美并据此塑造行动。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民族音乐界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自此,民族音乐从业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演奏家群体总体更偏好“传统”审美,即在音乐内容上强调稳定性,但在表演风格上则追求高度的个性。然而,其他类型的音乐家,即那些参与作曲、指挥和理论研究的音乐家,则
专栏导语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全面、深入研究。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目的是通过综合分析,深入理解国家或地区的特质和发展动态。区域国别学的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受到学界极大关注的新兴领域,正在发挥其特殊的影响力。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传统延续与发展、多元文化语境共生性、语言与跨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因此
摘 要: 南洋华人音乐研究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汉朝至今,从空间上看贯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地区,把亚洲连接成一个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共同体。因此本文尝试在区域国别学的视野中,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华人音乐安置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内向性”视角的深描,并以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研究模式,探讨南洋华人音乐“外向性”交往中所呈现的“文化避难”“文化传
摘 要:作为一个世界性离散族群,东南亚优勉瑶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活动、语言以及传统音乐呈现出典型的“在地化”特征。具有“汉字文化圈”类属的泰国优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盘王大歌》)唱词结构书写与音声特征,因其处于多元宗教文化圈历史发展情境中,由此导致优勉瑶传统音乐出现某种程度的“涵化”现象,即:在基于对其母文化“濡化”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泰国“大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种宗教文化
摘 要: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研究,带有智库性质的学科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区域国别学下属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以音乐为窗口,洞悉对象区域或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国民心理素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政治与国际关系,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可资借鉴的咨政报告。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构想廓清了该领域的研究性质
摘 要:壮族末伦是广西西南部德靖土语方言区的一种地方活态非遗文化,在地理人文、历史风俗、信仰传统和语言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与区域内其他音乐品种(如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曲艺末伦)之间形成交融共生的源流发展关系,逐渐成为该区域范围内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种,并于2021年被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末伦作为民间信仰体系外化的一种音声符号表达,是中越两国壮-岱/侬族群共享互通
摘 要:不变性,是十二音序列在变化时保持不变的音乐特征或关系。文章提出米尔顿·巴比特的“不变性”理论——包括移位不变性与倒影不变性,对他的十二音系统创作起到决定性逻辑作用。同时,在巴比特的晚期创作中,尤其在大型矩阵复合式作品中也对音高组织的细节处理表现出不同的“不变性”的结构思维。 关键词:不变性;十二音;米尔顿·巴比特;矩阵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家喻户晓的常用谚语,今人常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追溯源头,它的原文出自先秦至汉代的两段不同叙述,原典意义也与今人理解不同:“丝不如竹”的初始含义是赞美天然竹材无须耗费过多人力就能成器,“竹不如肉”的初始含义指登歌用于堂上、有歌颂功德的歌唱而贵于竹。晋代出现 “竹不如肉”“丝不如竹”两词合并,以“渐近自然”作为结语,由此形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用语并广
摘 要:罗曼尼斯卡(Romanesca)是一种作曲模板,它以旋律线条与低音线条的独特进行为表现特点。该作曲模板在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音乐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关于其表现形式与特点,以罗伯特·耶尔丁根(Robert Gjerdingen)为代表的欧美音乐理论家作出了相应的诠释。以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的音乐作品及其他欧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为例,探析罗曼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