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经》中的多篇农事诗都有农业祭祀的书写,寻常的农事劳动与对宗庙社稷的宗教祭祀浑融和合,使周人的社会生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诗经》的《小雅·大田》《周颂·丰年》《良耜》等诸篇农祭诗中,现实意义的农事生活歌咏与宗教意义的祖先神灵祭祀交织并行,形成有周一代礼乐文化的独特景观,寄托了周代先民对仓廪粮足、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诗经》;农祭诗;农祭文化;礼乐文化 在中国早期文学的
【摘要】本文探讨了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人树》中人物所体验到的大自然的抚慰力量。《人树》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出版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出版于1955年,其体现了怀特的叙事技巧以及他对澳大利亚崎岖地形中人类状况的深刻探索。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斯坦·帕克、他的妻子艾米和他们的后代在澳大利亚农村的故事。通过怀特的文字,错综复杂地编织了一幅现实而又诗意的丛林生活图景
【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主要描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恩萧之间强烈的爱情以及由此展开的复仇争斗的故事。《呼啸山庄》自1847年出版以来,引起了学术界各方面的广泛研究,而多数学者对这本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尚有不足。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女性主义评论家开始更多关注女性在小说中的作用。艾米莉·勃朗特所表达的思想是父权制对女性的迫害。凯瑟
【摘要】周裕锴先生《宋代诗学通论》以独特而深邃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宋代诗学的内在逻辑与精髓,勾勒出了宋代诗学的独特风貌。本文试图从理论架构、唐宋诗之比较、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三个方面对该书加以评述,以期对该书构建的理论体系有更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宋诗;诗论;唐诗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在宋代发展到了巅峰期。从数量上看,宋代累积的诗论资料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前朝各代的总和;从质量上看,宋代学人更是勇于突破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思想异常分裂的时代,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和启蒙理性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里充斥着这种现代性特征,这种特征在其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其小说具有明显的复调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将关注对象转移到人物的内在世界,深入思考了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在众声喧哗之中,我们可以收获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与批判。
【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以其敏锐的感知力通过声音创作了《口技》这一极具文学价值的篇目。本文通过“以耳代目”“听声类形”“以虚代实”这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听觉在《口技》中展现出的叙事功能。蒲松龄以声音演绎《口技》全篇,通过“以耳代目”的形式营造了杂糅多种感官结果的具有流动性的听觉空间,凭借“拟声”丰富音景,使听众“听声类形”在脑海中联结视觉画面,并采取以虚代实的叙事策略,设置悬念机制。 【关键词
【摘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向被认为是杜甫的绝笔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杜甫一生漂泊、坎坷命运的缩影,以及他深沉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大历五年,杜甫为避臧玠乱,四处流离,“终日忍饥西复东”,是年冬天,因久在船上漂泊,杜甫的风疾恶化,只能伏倒在枕头上,写下这首诗。此诗虽然是杜甫病笃时所作,但其气势之壮阔、格律之严谨、对仗之公正,都展现出了他惊人的笔力和一丝不苟的
【摘要】庄子“逍遥游”所呈现出的思想和旨趣,在后世士人心灵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当阮籍因为理想信念的幻灭处于人生低谷时,以安顿自我心灵为主旨的“逍遥游”成了他寄托精神的理想之地。但由于他并没有真正实现远离政治生活,儒家式的信念不曾消泯,阮籍通过文字或实践表现出的“逍遥游”也就具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特点。庄子式的“逍遥游”在阮籍身上的体现,既有在思想上对于“大”的志向的追求,又有在现实生活中“避祸
【摘要】目前学界对三国故事的研究多针对文本体裁的叙事艺术及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极少涉及次要人物,而次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与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中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史书记载到正式成书,三国故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极易发生叙事异化现象。由于立场的不同,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可分为蜀汉、魏吴、中立三个阵营。而这三个阵营中次要人物的形象也随着文本体裁、作者态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异化,
【摘要】诗歌自注发展至宋代成了文人更加普遍而自觉的行为。与苏轼、陆游等诗人相似,杨万里也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诗歌作品添加注解。他的自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这些自注发挥着语言阐释及情感表达等功能,对研究作品的创作动因、揭示诗人自我认知及诗学取向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杨万里;诗歌自注;功能 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诗歌和诗话作品都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讨论与研究,但其诗歌的自注却
【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开始流行,但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后因社会动乱人口迁移,佛教也随之南渡。禅宗与江西庐山诗社也颇有渊源,具体来说:一是庐山本身的佛学渊源和庐山诗社结社的佛教因缘;二是在成员构成方面半僧半俗和多数成员的佛禅交游方面;三是诗社成员作品中体现出的佛禅内容,包括佛寺描写、佛禅意象的运用、佛禅典故的运用、佛道清远意境的表现以及佛禅理趣的抒写几个方面;四是庐山诗社与佛教的联系对庐山文人
【摘要】结合汉代社会现实,参稽相关史书典籍,可以发现《毛诗序》之所以秉持“后妃之说”,通过牵涉文王妃、诸侯夫人等史实进行诗意阐释,是为了对汉代统治阶级的行为予以规范,具体表现可分为三点:一是从成婚时间、婚姻礼道以及“正妻”地位的强调,对世间夫妻关系加以规正;二是从精熟女功、宽厚待下、巡礼祭祖等方面,对为妻女子应守之“正道”加以规范;三是通过塑造贤良守礼的文王妃等后妃形象,通过对其后妃身份的强调,而
【摘要】曾季狸出身宋代著名文学家族南丰曾氏,所著《艇斋诗话》对于研究江西诗学具有重要意义。其生平交游亦值得关注:一是同凌景夏、范如圭、刘珙、张孝祥等地方或中央官员的交游;二是同林之奇、朱熹、张栻等道学家的交游;三是同韩驹、吕本中、徐俯、曾几、陆游等诗人的交游。这些交游大多发生在其所居的临川以及因应试而前往的临安。因此,考述其生平与交游不仅有助于理解《艇斋诗话》的成书与诗学观,亦有助于了解南宋文人的
【摘要】经权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对其有丰富的理解,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孟子,都对权变思想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孔子身为儒家哲学家之首,他的经权思想对后世的经权研究影响广泛。孟子身为“亚圣”,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经权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经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孔孟二人及其主要文献《论语》《孟子》来浅析儒家经权思想。 【关键词】经权;先秦儒家;孔子;孟子 一、经权思想内涵
【摘要】鲍德里亚的物化批判理论承接马克思的物化理论,但各自着眼的维度有所不同。他察觉到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所有物都在相互指涉,形成功能化“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物的使用价值和象征价值都将消散,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鲍德里亚厘清了物的符号价值概念,进而对现代社会中的物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也对消费社会中的虚假神话以及消费文化语境下物对人形成的宰制作出更准确的批判。但“唯符号论”也让他被束缚在了符号界域中,
【摘要】“先立乎其大者”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亦是其德性思想的重要体现。孟子在性善说的基础上,将人之本心视作对个体具有统摄作用的“大者”,主张以仁、义、礼、智四德并举构成人之德性的具体道德范畴。在此基础上以求得本心作为“立大”的修养工夫,提出了内求放心与存心养性的具体修养方法,构建出促进个体成人之道的方法体系。阐释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当代道德
【摘要】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家族的血缘纽带,又体现了权力的传递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孝文化的影响下,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且微妙的。他们的关系变化也对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明朝皇帝朱棣与太子朱高炽为例,通过具体的史料来探讨皇帝与太子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以及他们的关系变化对明朝社会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太子;朱棣;朱高炽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
【摘要】《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著作,由此书,诠释学开启了由一般向哲学的历史性转向。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试图改变长久以来诠释沦为一种“技艺”的境况,使理解活动具有生发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实践”问题的生发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并以有利于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为目的。在他的几个关键性的诠释学观点中,突出体现了“实践”的特点。伽达默尔重视“实践”,是为了让诠释学成为一门关注“人
【摘要】“薅子”“不举子”,即百姓子嗣多,因贫困无法抚养,从而杀害、弃养孩子的一种习俗,在两宋时期十分盛行。具体的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赋役繁重和厚嫁之风盛行。此习俗造成人口比例失调、社会治安恶化、社会风气败坏的恶劣影响。宋人针对这一习俗,制定了开办慈幼事业、制定相关律法、减免赋税的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两宋时期;“薅子”;“不举子” 在中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在宋代常能看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观念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分析的成果。经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入理解异化劳动理论,探究异化劳动的深刻概念,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本文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与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四个基本特征,最终结合劳动学说,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探究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
【摘要】浙江舟山人王亨彦是晚清民国时期浙东一大名儒,其有着编纂《普陀洛迦山志》等事迹,本文重点研究了王亨彦的学术思想渊源,从乾嘉学派和浙东学派两方面入手分析出王亨彦集两派之大成,随后从史学、经学等角度提炼汇总了王亨彦的学术思想相关理念。 【关键词】乾嘉学派;浙东学派;俞樾;黄式三;黄以周;王元恒;王亨彦 王亨彦(1859—1930),字雅三,号寄翁,浙江省舟山马岙人,晚清民国时期浙东著名教育家
【摘要】运用皮尔士符号学理论,希腊神话“丽达与天鹅”这一经典母题在西方艺术史中的演变得以系统解析。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通过符号的构建与转换,表现了欲望、身体和女性意识的不断变化。符号学框架下,画作中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得到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符号系统赋予这一母题不同的语义层次。研究表明,“丽达与天鹅”在西方绘画中的符号内涵随着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不断丰富。本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是中国画取景取材的重要途径。师造化,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丹青艺术的品格和审美意趣。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组成部分,花鸟画虽成熟于隋唐,可以说花鸟画是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类生品。但中国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世界万物的精细观察,使得花鸟画的发展在宋代即达到顶峰。宋人对于花鸟画的刻画可谓达到极致,令后人望尘莫及,其极强的写生造型功底在当时宫廷画师和民
【摘要】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之一,该片聚焦城市发展的现代化与传统留存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快速发展而人们内心世界却逐渐空虚的当下,上演了一场荒诞故事。影片中的声音可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个维度,在影片情节发展、戏剧效果、主题阐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声音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了三重空间,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达到了连接各叙事空间的效果。声音在电影中的艺术价值不应被低估,也能尝试在更
【摘要】《黑神话:悟空》是一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游戏玩法的国产3A游戏,其精细的历史文化考证和创新性的叙事构建引起国内外的热烈讨论。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文化载体,其符号叙事策略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虚拟的叙事平台,也是虚拟的文化空间。本文拟从符号叙事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符号、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及符号交互四个维度讨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符号叙事策略,探究其对我国游戏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及历史风貌。旅游景点不仅能为国际游客提供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文化熏陶。旅游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够激发国际游客的旅游动机,并且还能为国际游客传递文化信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探讨北京颐
【摘要】日语中隐喻丰富,这既彰显了日语的特色,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翻译者需确保隐喻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准确传达。本文首先概述了日语隐喻的概念和分类,其次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日语隐喻的翻译质量,促进中日跨文化交流,也为其他语言的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日语;隐喻;翻译策略 日语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荆楚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利奇的前景化理论,探讨汉语民间文学《黑暗传》英译过程中如何通过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手段来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本文选取张立玉的译本为案例,从词汇偏离、语义偏离、词汇重复和句法重复四个角度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旨在为荆楚文化文学作品的外译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前景化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逝川》中丰富的隐喻表达,以莱考夫(Lakoff)的认知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细致对比原文与译文,探究译文是否能够有效传递隐喻的深层含义。研究发现结构性及拟人隐喻较易传达,但多数隐喻难以成功保留。隐喻的成功翻译既依赖于语言之间的共通性,也需要译者对源语文化及隐喻始源域的深刻理解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此研究有助于提升对迟子建作品及其翻译的关注,促进中国当代文
【摘要】本文基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两个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研究发现二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与词长、高频词、总句数、平均句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杨戴译本倾向于直译,语言更加凝练简洁;莱尔译本则呈现归化和显化翻译的特征。风格差异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理念与时代背景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译者风格;语料库;鲁迅;《伤逝》英译 翻译曾被视为文本转换的过程,传统翻译研究往往只关注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日益繁荣,网络用语逐渐成为展现社会变化的一大渠道。本文以网络语言的自称语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之后,论述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自称语由单纯的趣味性以及指称自身的功能,逐步转变成带有标签性,能形成身份认同感,及对自身调侃自黑及地位拔高的功能。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与语言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网民的求新求异心理,及语言内的类推语义泛化都存在着密切的联
【摘要】近两年,类似“YYDS”“DBQ”“PYQ”等字母型网络缩略语风靡网络,本文聚焦于此类现象,对网络音频视频、热门微博推文以及网络语言词典等渠道中出现的字母型网络缩略语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辩证地看待字母型网络缩略语。 【关键词】字母型网络语言;缩略语;网络新语 一、研究背景 在现代汉语白话文阶段,经常能见到提取关键字的缩略现象,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奥运会。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一部
【摘要】近年来,“6”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语义演变,在概念义上,“6”由传统意义上的数字义衍生出三种新义,分别表示“惊喜或称赞”“无语或离谱”以及“嘲讽或敷衍”;在色彩义上,“6”的感情跨度变大,感情色彩由不褒不贬转变为亦褒亦贬,同时仍保留其居中状态;在语法义上,“6”的词性由“数词”扩展为“数词兼形容词”,在新的语境下可受“真、太”等副词修饰,作谓语。另外,本文还从谐音赋义、顺应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
【摘要】俗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瑰宝,是传承文化的形式之一。本文以汉韩与“牛”相关的俗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俗语中牛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在其表达形式和意义上,本文以“异形同义”类型为中心,对汉韩俗语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体现出两国在牛的寓意和文化认知上的相同点,另一方面体现出两国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语言表达的差异点,旨在正确理解俗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深刻体会中韩语言表达的异同点,对两国语言文化
【摘要】考察谐声偏旁“委”及“委”声字的古音归部,发现“同谐声者必同部”是指在谐声造字意义上确定谐声造字最初的读音,它仅适用读音不变或音有变转之前的情况,并非古音归部的原理。古音归部还有其他的原则与方法,即韵脚字的归部是由押韵决定具体归入哪部;非韵脚字的归部是由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进行上推确定归部;谐声系联有特定的使用条件,仅限中古属于同一韵部的情况。因此,妥善处理古音归部的问题,不仅应该准确理解“同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语言以及文学现象,方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应用。本文通过记述我国方言种类、方言文化与方言的关系、方言的现状,介绍部分方言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陕西作家贾平凹、四川作家巴金、浙江作家鲁迅、山东作家莫言作品中方言的运用,分析了方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于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展开了对方言及方言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方言;语言;方言文化;贾平凹;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羞于提及性事,但在骂詈时却不忌惮使用与性事有关的词语。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与性有关的词语用于骂詈,其所表达的骂詈程度最深。现以四川方言的性事词语“锤子”为研究对象,从语法功能、语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呈现其在骂詈过程中脱离性含义而表示指称、评价和语气的现象,并揭示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以此探寻性詈语在语言中的使用规律。 【关键词】锤子;语义;句法成分;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