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保证了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现出显著政治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对标对表全国人大,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调研、座谈、论证、咨询、听证、公开征求意见、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方式,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真正体现人民利益、实现人民期盼;通过举办展览、编印书籍、征文、主题宣传报道“6+N”等一系列专项活动,全面系统讲好新时代广西人大故事,以地方人大履职生动实践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
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彰显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24年10月1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
【摘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为此,应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探索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转变传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观念,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全面扩大培训范围,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着手布局养老以及照护等新兴行业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对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突出体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滞后、教育资源不均衡、产学研协同机制不深入等方面。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技能人才战略支撑,需要完善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评价和激励等相关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头雁城市引领作用,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水平。
【摘要】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当前,公众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角色定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也面临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与挑战。对此,应深刻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育规律,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同时也要围绕重要领域、重大战略创新培养机制,以技能为导向培育人才,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技能人才作为关键的劳动要素,在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呈现扩容与提质并存的特征,与此相对应,高技能人才供给面临短缺与失配并存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为此,必须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构建同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机制,拓展高技能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空间。受不同因素影响,部分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空间拓展方面面临供求关系“不匹配”、职业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职业发展领域存在“隐形门”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干劲和职业热情,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创造潜能和创新潜力的充分释放。有效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需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空间的拓展延伸提供完善制度保障和良好社会生态。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新型学徒制赋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高技能人才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梯队不全等问题。未来,进一步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目标应从短期和阶段性培养延伸到中长期和体系化培养,培养规格应兼顾技术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培养内容应进一步聚焦行业特殊性与企业针对性,培养方式应因人因地而异,实现弹性化操作,同时须借助数智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个体持续精进。
【摘要】梳理分析发现,国际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以下经验:建立系统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企共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建立鼓励多样化投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机制以及提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化评价等。在此基础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主要借鉴意义包括建立职业“学历+培训”教育相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校培企继”相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框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源自流动人口家庭在追求家庭经济需求与维持家庭结构完整性之间的艰难权衡。乡村全面振兴的稳步推进与深入实施,不仅为留守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留守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困境愈发凸显。应从政策实践、社会建设、家庭建设及个体发展等层面发力,形成政府主导、校社联动、家庭尽责、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支持体系。
【摘要】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这一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其健康成长对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留守儿童政策变迁及基本特征,分析留守儿童与县域教育发展存在的瓶颈与问题,提出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强化家庭与社会参与,形成留守儿童关爱合力,整体提升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县域学校作为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将惠及广大留守儿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对贵州省、江西省、吉林省、甘肃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0位县域学校教师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县域学校的教学效率,丰富县域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数字技术介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数字化教室使用率不高、一些教师较为依赖使用数字化工具、课堂碎片化信息较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加强技术保障、创新技术使用方式、建设学校课程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等措施,助推县域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
【摘要】人口发展新形势对财政产生了四方面影响:在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将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开辟新的财源渠道;医疗卫生、养老保健和养老社保等财政刚性支出增加;需要通过加大生育支持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解决生育成本上升问题;人口流动分化给城乡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带来挑战。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老龄化的适应性,增加财源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将来财政政策应围绕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制定。
【摘要】西方民主制度体系在实际运行中逐渐背离其维护人民主权的初衷,暴露出选举至上、权钱交易、掣肘低效、唯形式论等乱象,陷入了民主困境与治理危机。而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要】长期资金通常具备资金来源稳定性高、规模体量庞大、使用周期长、风险偏好低等特征,有助于强化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信号,减少资本市场的短期投资行为,优化市场资金配置,从而能够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促进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长期资金积极入市,要着眼于完善长期资金入市的体制机制、提高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价值、丰富资本市场投资产品体系和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应着力解决体系架构、组织实施、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的治理协同问题,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打通堵点卡点,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摘要】直播相亲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自我展示和相互连接的机会,是深度媒介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媒介与当前社会婚恋实践及其背后社会语境相互建构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转型和婚恋观念的变化,青年群体面临的婚恋困境日益明显,因而存在普遍的焦虑心态,促使其让渡隐私而尝试新型相亲方式。与现实交往相比,高效直接的直播相亲体现出更为理性化、功利化的择偶标准,寻求的是安全稳定而非婚姻的情感基础。显然,直播相亲并不能解决当代青年群体的婚恋困境,只有通过宏观结构调整、社会观念重建和个体反思的多方共治,青年群体的婚恋困境才有望改善。
【摘要】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青年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储备的大事。当下一些青年存在理想信念不牢、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选择“躺平”“佛系”,沉迷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推崇的泛娱乐化生活。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领青年在时代进程中不断自我纠偏、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经营学习与生活,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素养。
【摘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秩序出现重大深刻变革,体现为国际权力格局失衡、全球治理机制失灵和国际价值观念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构建能够反映现实力量格局、确保国际运转有序、体现共同价值诉求的新型世界秩序是大势所趋。新型世界秩序的构建离不开治理能力的保障,大国需要扮演更为积极、主动和建设性的角色,切实提高共识凝聚能力、机制建设能力和价值引领能力。
【摘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人类交往形态已然发生改变,这也在重塑国际传播生态,需要重新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规律,以创新手段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因此,全方位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体系建构的着力点就成为一项重要使命。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水军技术高超、行为隐蔽、规模庞大,极易破坏信息真实性,继而影响和操纵舆论。这种操纵不仅扭曲公共议程,持续的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的传播还可能逐渐侵蚀社会信任和公民的道德标准,导致公共空间的讨论质量下降。对此,建议加强监管和惩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创新技术,优化现有识别工具和技术;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信息溯源能力;加强实名验证和用户行为分析;完善和简化用户举报机制;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制定危机管理计划等。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同时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已经成为国家间文化交流与外交互动的重要媒介。然而,受制于殖民历史的影响,非洲电影的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全球观众对非洲的认知大多依赖于西方电影所建构的叙事框架。在中国,观众对非洲电影的理解相对模糊,它的传播途径仍较为传统,且其内容多集中于殖民历史与刻板印象。通过抓住流媒体平台的机遇,拓展中非双方在电影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非洲电影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的传播与认可,还将促进中非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摘要】汉代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选任人才的慧眼,招徕汇聚当时的众多英雄豪杰,各自成就了一番鸿图伟业。三位政治家用人准则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权以意气相投。但有一点较为相似,三人都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因此造就了三国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