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斗争中,伟大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精彩纷呈,仿佛人类群星闪耀的重要时刻,决定着未来数十年、数百年的进程。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在河北省平山县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西柏坡,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408封电报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见证了大决战的艰难决策,见证了新中国领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超凡的政治韬略。 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尽快南下作战
408封电报见证三大战役重要决策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 西靠太行山麓,东邻华北平原,周围山岭环抱,覆满村后山冈的苍松翠柏,让人想到“西柏坡”的得名。村中农舍顶上耸立的电台天线,伴着村前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日夜弹唱着共产党人的胜利进行曲。 锦州城破,范汉杰化装出逃被俘,被押送到城北30里的牤牛屯,吃惊不小:林彪就在这里呀!潜台词是:早知道林彪在这里,早把这里炸
仅毛泽东同东北前线军事统帅林彪在重大决策问题上的分歧就多达四次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断言:“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而两个月前的9月7日,即辽沈战役即将发起前五天,毛泽东在给“林罗刘”(即林彪、罗荣桓
“在起草这份给中央军委电报的过程中,粟裕同志不仅想到了下一战、下两战怎么打,而且想到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 淮海战役中作为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国民党军兵力超过解放军兵力的大决战,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淮海战役既是与敌人斗力,又是与敌人斗智。在炮火硝烟之外,血色辉煌的背后,淮海战役惊心动魄的决策过程,蕴藏着永恒智慧。 “子养电”:粟裕首次提出淮海战役构想 1947年的
三大战役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解决残敌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绥远方式”三个方式,都是在平津战役中决策形成的 1948年11月2日,历时50天的辽沈战役宣告结束。一个新问题摆在了毛泽东面前:下一步,挪动哪个棋子? 西北、中原、华东、东北,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览周边战场,一次次地凝望东北时,他关注的是华北,是平津。 同辽沈、淮海两大战役不同的是,共产党的军事统帅们
张家口战役后,傅作义集团西逃退路被截断,董其武部被压缩于绥远一隅。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军官会议上宣布接受和平改编。1月22日,董其武飞抵北平,表示愿意跟随傅作义走和平道路。傅作义说,绥远问题等他见到毛泽东之后再定。 同日,“林罗刘”致电中央军委说,傅作义的代表提出绥远问题和平解决原则确定后,军事上须停止任何大小冲突,先行恢复交通。1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罗聂”并告华北军区第
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深刻彰显毛泽东思想的“党史六对”,讲述了毛泽东与党内外人士的六次对谈,包括“荷树对”“洞前对”“枣园对”“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这六次对谈历久弥新、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黄洋界上的“
丹心照日月,独臂建奇勋 1944年,延安南泥湾,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下了两张引起轰动的照片:一张题为“三个八路军机枪手”,最左边的是独臂重机枪手左齐,他在11年后的共和国首次授衔中被授予少将军衔;另一张照片中,左齐面对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以及被截肢的右臂,脸上写满了自信与自豪。 这两张照片打破了外界对延安、根据地的新闻封锁,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武装,他们原来是这样鲜活的一
1911年,左齐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慧,全家人省吃俭用送他到学堂读书习文。左齐从小勤劳节俭,放学后就去放牛、打猪草,尽力为家庭减轻负担。初中还没读完,因父亲患病,左齐不得不辍学。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江西永新一带。左齐积极参加少先队、赤卫队、农民暴动队。红军占领江西永新县城后,左齐被派到分田委员会工作,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加入了共青团,并被送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冯玉祥寓居陈家桥,常到北碚进行抗日宣传、卖字募捐等活动。 冯玉祥的字画别具一格,凡是向他乞字求画的,皆索取笔资,有钱人多收,贫穷人少收,学生一律收费5角,作为抗日献金。他题的字有“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节约救国”等。他画的水墨画有茄子、萝卜、黄瓜等,画上题有小诗,比如“茄子紫,紫茄子,吃的有了力,可以把日寇打死”“红萝卜,蜜蜜甜,吃了气力如猛虎。如猛虎,打东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出现过四个“三人团”。“三人团”体制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临时性和过渡性的军事领导体制,虽然它的一些错误决策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害,但是它组织实施的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移,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历史意义重大。 最早的“三人团”成立于1931年。为推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路线,王明派出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赴苏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
“三人团”体制作为党在特殊时期临时性和过渡性的军事领导体制,虽然在一些阶段它的一些错误决策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害,但是它组织实施的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移,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第一,它成功地将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从反革命力量强大的南方转移到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北方,开辟了中国革命复兴的新的战略空间。从战略上看,这一决策是英明的,是势之所趋,因为,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红军在
90年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举凡当年红军所经之地,至今仍在传扬关于“红军桥”“红军井”“红军树”“红军楼”“红军村”“红军坟”等历史故事。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爱民助民的事迹,让“红军是咱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成为长征沿途各族同胞最真切的感受。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中,红军队伍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强大、越走越自信。 《红星照耀中国》里写道,“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
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一生戎马,辛亥革命中三次“救火”,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在护国、护法、北伐等战役中,一直坚定地捍卫民主共和之理想,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抗战爆发后,他送五子参军,力劝蒋介石全力抗日,预言“安中国者,必共产党也”!在他的影响下,其子顶天立地,爱国进步,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作贡献。
李烈钧,原名李烈训,1882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其父李骏兴,年少时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带领三个弟弟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李骏兴夫妇尤乐施予,乡里多称道之。 李烈钧本是个青年秀才,“见先严与伯叔面部和手上均刺‘太平天国’四个字,叩问其故,心怦怦欲动焉,及年十二,闻父老述甲午战役,国军挫败,余虽幼,憬然有所悟,思雪思耻,始蓄投笔从戎之
李烈钧送给蒋介石四句奉告 一、团结抗日莫动摇;二、赶走身边投降派 三、去请苏联来帮忙;四、时刻想着老百姓 李烈钧(1882-1946),江西九江人。国民党早期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历任九江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江西都督、讨袁军总司令等职。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 “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
“父辈凛然正气、爱国义举和心系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赤子心愿,激励我们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尽心尽力。” 李烈钧十个子女皆继承父志,忠诚爱国,不怕牺牲。抗战期间,长子李赣鹏放弃英国学业回国抗战,二子李赣驹、四子李赣骥入黄埔;三子李赣熊参加远征军;五子李赣骅进入中国驻印度部队坦克营,担任驾驶员和翻译;七子李赣骕参加了海军。六女婿翁业宏,考入黄埔军校第18期,毕业后参加中国远征军;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但核心精神不能丢,一是爱国,二是进步。”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永远留下了李烈钧将军的名字和事迹。他的爱国情怀一直流淌在我们家族的血液中,我们都非常自豪有这样一位祖父。”李烈钧之孙李季平说。 “我有三位伯父均毕业于黄埔军校,我从小就在伯父们那里听到不少抗战故事。”李季平回忆说,四伯父曾和他讲起龙陵战役的情况。“这场战役是整个滇西反攻战中耗时最长、规模最大
当我收到今年第7期《今古传奇》人物专刊后,眼前一亮。六个专题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一位人物、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气精美的杂志封面和插图也令人耳目一新。 “独家策划”《领导人的三农情结》叙述了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三位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英明决策。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心系农民,注重农业发展,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2006年1月1日,一个在我国延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