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诸多路径中规格最高、形式最正式的一项,但鲜有研究从微观层面聚焦学生参与学生代表大会的全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文章基于角色理论,以D大学三名学生为例进行个案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学生代表在参会过程中的角色认知、意义建构与行动选择的多元样态。研究发现,学生代表在参会时完整经历了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的过程;在面临角色冲突时,学生代表会主动地采用默然
[摘 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经过5年多时间的试点建设、深化探索和扩大覆盖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思政和党建为核心的、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型模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新场域、时代育人的综合体、时代育人的新方式和时代育人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在现实构建过程中,通过重塑物理空间、融入思政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完善联动机制来尽快组建社区,并优化
[摘 要]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在教学一线维持教学正常秩序和运行的重要职责,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显现。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属部分高校66位教学秘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并探讨了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产生的外因,提出了预防、缓解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的措施,旨在更好地推动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秘书
[摘 要]中国财政学研究应主要基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来进行。回溯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如果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研究情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章对已有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进行概括和梳理,总结其中的理论局限性,为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基于国外高校财政学学科建设数据集,以案例研究法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财政学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具体从学科定位、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科学研究
[摘 要]科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首次被列为教育部本科目录外专业以来,经历了计划探索、调整深化、创新发展三个时期,专业定位更明确、专业发展也更聚焦,但也存在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不均衡、各高职高专之间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不均衡的困境,未来可以从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立足“因地制宜”三个方面推动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加快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关键词]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演变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物理发挥着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与建筑设计艺术创新相互渗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当前建筑学专业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艺术性与技术性思维对立”“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应用脱节”“发散式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缺失”三大主要问题,教学团队构建了建筑物理课程“双核三阶”研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课堂研讨、自主选题实验与研究性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研学融合,促
[摘 要]基因工程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前沿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新兴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成功跻身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只能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认知,无法达到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初衷,亟待改革与创新。文章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政融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采用“一抓二立三托举”的模式,以立体施教为手段、前沿应用为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如何将其与水利类专业学科相融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课题组针对该课程当前的不足之处,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融合课程思政,丰富授课形式,结合水利类专业特点调整课程重难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施全过程考核;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丰富实践形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
[摘 要]文章立足于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的微观教学领域,运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多元共生理论,从课程国际化的主体性互构、多元共存的精神构架、集体智慧的熔铸三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和解读,探究我国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多元共生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息缩影,为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摘 要]文章基于“新三中心”视角,探索兼顾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和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并尊重高校既有传统教学文化、教学空间、范式路径依赖、教学活动惯性等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学习日志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微创式”改革,实现由“教”到“学”的转换。以学习日志为纽带,构建“学习—内化—输出”三环节教学活动,打造适切性、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塑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效果评价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岗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和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机械设计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案例式、双融合”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依据OBE理念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将创新设计实践与3D打印实验融入课程各环节。课堂上基于BOPPPS模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用“工程、生活、思政”三案例串联知识,充分发挥专业
[摘 要]文章从数据赋能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入,聚焦数据赋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线直播课与平台资源学习教学情境,系统化地总结了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学习评价三大阶段的核心要素,并借助实践案例,对基于数据赋能的在线教学实施流程进行定义、优化重组和精细化处理。研究认为,加大数据赋能线上教学改革的投入和推广、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和协同意识、重视在线课程运行效果评价和持续性的维护、积
[摘 要]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模式对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即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模式,强调通过顶层设计与全局规划,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法治教育共同体;将法治教育融入各个成长阶段,形成连贯的教育体系;以法治文化建设与数字化教育推进为两翼,拓展法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法治教育;“三全育人”;
[摘 要]高校要精准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积极创设广泛多样的实践平台。项目组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结合高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校园文化和资源条件,从课程、师资、实践、考核、文化等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思考,为进一步开展实践育人打下了基础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对融入过程中的教育媒介、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三个层面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进而提出构建具有良好历史人文底蕴的校园育人环境、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素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宣传矩阵等实践路径,为进一步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晋商文化、家训文化、社火文化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摘 要]机械设计是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在分析当前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为闭环,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目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比较视野下的思政教学方法和多通道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设计;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对培养新兴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然而,部分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得并不充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跨越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思考,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文章根据变频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深度探索和精细分类相关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融入问题导
[摘 要]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文章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强调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思想及角色转变的基础上,然后结合经贸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指出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并且注重发挥学生在思政元素挖掘中的作用。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变以及实践或劳动教育等方面探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
[摘 要]文章探索了在建筑环境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在人体热反应机理课堂中,运用“温水煮青蛙”实验和热舒适问卷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通过分析防疫工作服的热舒适例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与职业精神;在课后思考题中,引入我国“双碳”目标与低碳节能概念,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采用二维码问卷和现场结果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研究兴趣,从而增强专业能力和思政素质。
[摘 要]目前,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临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意识薄弱、工科课程内容引入思政元素难度大的问题。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基于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文章对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三种强化途径进行了阐述,阐明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两种策略,并且给出了六种具体的融合案例,以期为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使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润物无声中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赋能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产学研赛视角,从四个维度出发,探索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驱动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产学研赛;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1-0097-06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中,非技术因素占了7项,培养电子信息领域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非技术因素的达成是关键。文章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持续改进经验,介绍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技术因素达成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为同类专业实现毕业要求中非技术因素的达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要求;非技术因素;课程体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培养模式逐步向应用型、特色化方向转型。文章以南京邮电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培养方案创新、理论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改革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导向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培养模式及具体路径,明确了专业目标定位及特色方向,设计了科学完善、特色鲜明的理论课程,并构建了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全国高校公共事
[摘 要]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器械体操类项群主要包括单杠3~5练习、双杠3~5练习、木马1~3练习、山羊1~2练习和垫上运动等科目,对提高官兵战斗技能、战场适应、战斗精神、战斗体能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政策指引和项群训练理论相关知识,深刻剖析器械体操类项群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详细分析器械体操类项群的主要核心竞技能力,并提出器械体操
[摘 要]开放大学是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是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行政管理作为开放大学在籍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教学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链产业链无缝衔接等新要求。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本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师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文章以高职师生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素养内涵的四大模块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出当前高职师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增强师生信息意识;优化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加强校园信息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致使学生就业焦虑日益显著。适度的就业焦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应激水平,从而促进就业,但就业焦虑严重时则会影响就业,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焦虑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课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分析了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与就业焦虑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比较常见的心理学干预手段,并选取其中常见的团体干预
[摘 要]同济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与国际领导力的创新人才。秉承国际化办学传统,土木工程学院部分师生于同济大学海外校区——佛罗伦萨校区,开启了一次历史建筑、现代科技和人文素养完美融合的低碳、智能与韧性技术应用教学之旅。师生们通过理论教学、参加学术讲座、实地考察、汇报交流等方式开展了“寻访罗马和梵蒂冈的历史建筑之美”“佛罗伦萨的低碳建筑尝试”“比萨斜塔纠偏的智能系统”以及“韧性城市建设——圣母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中亚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快汉语教育的传播及推广对中国与中亚双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中亚地区的语言政策、汉语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专业认同感,探究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亚地区;汉语推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文章探讨了数字阅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多重价值、负面转向和优化路径。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灵活便捷、内容丰富、低价环保等优势,提高了全民阅读普及度和读者体验感,也拓宽了读者的文化视野。然而,数字阅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浅层碎片阅读、娱乐平庸阅读和媒介系统依赖等负面转向。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阅读效果,文章提出了增强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数字阅读素养、坚持优秀内容供给、加强基础设